他的这本书,是在读了1000本书后写成的
《宗教改革运动思潮》显然就是这样一本书,30万字,不厚,但力透纸背。这本书信息量极大,涵盖了哲(神)学、传记、教会史等几个方面,似有因面面俱到而在某 些主题上浅尝辄止之嫌,但恰恰如此,它又启发了新的巨著接踵而至,这反而更升华了经典之为经典的意义。鉴于此,借着国巍弟兄的书评,橡树也再次郑重向大家 推荐此书。
不只是一本30万字的神学读物
北京的天气忽好忽坏,蓝天来到时觉得是恩典,而雾霾漫城自然就成了常态。我为它写过好几回文章,几乎已经绝望。现在找到了在雾霾中脱离困扰的方法,就是打开一本书,安静地阅读一遍。更何况蒙邀请来写《宗教改革运动思潮》(下称《思潮》)的书评,让我尽了对于一本好书的责任,觉得真是感恩。
偶然翻阅读本书之前我的笔记,记着2011年4月,算来已是4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神学院读书,教授“宗教改革史”的老师指定这本作为我们的必读参考书。在这本书上,还另写着两个时间:2013年7月、2014年12月。那是我在山西的神学院和在教会作门训时候的记录。但日月过去得这样快,四年来时光荏苒,对这本书竟有些忘怀。想到此,颇有些莫名的自责了。
神学院的时光是我们一生中最集中读书的时候,因为有很多的读书笔记需要写下来。有的书非常简单,比如婚姻家庭、工作指导或克服偶像之类,一天读一本,再写上千字的书评都不太困难;但有的书如《思潮》,必须花上几倍的时间,反复阅读。“橡树文字工作室”的出品,大都属于此类。可以这样说,《思潮》不只是一本只有30万字的神学读物,而是承载着超乎百万字的学术巨著。它实际包含了三卷大部头专著:《西方哲学史》、《宗教改革史》和《改教家神学思想》。
从根基到脉络一本书穿透
对于中国的基督徒来说,属灵上对改教神学的了解,有一段必要的历史却是断档,就是对西方古典哲学的缺失,更不明白其对改教家神学思想的影响。所以,在初读《思潮》的时候,第一个挑战,就是恶补“人文主义”、“经院哲学”、“中世纪教会史”几门功课,把希腊哲学到文艺复兴的各种概念分辨清晰。
记得当时针对“唯名论”和“唯识论”主题,我们就做了一堂专门讨论。但一门课下来,或者说这一本书下来,却多了对西方哲学传承的基本了解,对改教时期的神学和人文思想的发展脉络就清晰多了。后来读《基督教神学思想史》,600多页的作品,伴随着救恩的主线,一气呵成,读起来毫无阻碍。不能不说,这是阅读《思潮》打下的底子。作为一本简述改教背景与改教家基本思想的书籍,相信《思潮》能够帮助所有读者进到更深入的理解范畴。
对平信徒召命的认可正是教会复兴秘诀
本书最为可贵的,是其写作思路的出发点:研究改教的思想,必须“处境化”。本书前部的重点背景之一,就是分析“文艺复兴运动”在神学上的意义。不同于经院哲学诉诸哲学来证明基督教神学的内在合理性和繁琐的哲学辩论,《思潮》指出,文艺复兴最重要的思想突破,是“在这个年代,人类才开始想到自己是‘个体’”,中世纪的集体意识被文艺复兴时期的个人意识所取代(布克哈特语)。
与此相对应,“人文主义”在中国读者的认知中常被混淆,与“人本主义”联系起来。简言之,“人本主义”是德国19世纪哲学家费尔巴哈提出,用以抵挡神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单以“人及人的本质”为其核心,强调人的自我理性、意志和精神,否定神的创造和护理。而带来改教的“人文主义”却截然相反,其口号是“回到本源”,回到对基督教神学思想最基本的历史点——教父的作品中、回到圣经本身。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作这样的对比:改教前“人文主义”对基督教神学思想的影响,与中国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依稀仿佛。唐有韩愈、柳宗元改革魏晋六朝以来辞藻浮夸的骈文,坚持回归文风古朴的两汉文章,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后有宋一代,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并三苏等共同持守,“以文明道”。
文风的改革,使唐宋亦成为中国诗、文、词最昌盛的时期。同样,“人文主义”所回归的,就是伊拉斯谟在其划时代的《基督精兵手册》中提出的革命性观点:对平信徒召命的认可,正是教会复兴的秘诀。他的神学思想对马丁·路德和茨温利都带来极大影响,为路德提出“人人皆祭司”的论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称义与重生:信徒以信心与基督联合之果
至于对几位改教家的生平,本书的篇幅并不算长。想必作者对他们神学观点的清晰阐述,远胜于对其个人成长经历和奇闻轶事的关心。与一般作品中按不同改教家分别阐述其神学思想不同,本书从改教中最典型的几个神学概念出发,分析了不同改教家对同一概念的认识和比较。如“因信称义”、“预定论”、“圣经权威”及对“圣礼”、“教会”的各种观点。
这么做,作者麦格拉思有着极仔细的考量和安排。他在前言中说:除了解读这段历史和思想的处境化之外,还必须仔细地研究主要的宗教改革思想,因为很容易被误解。对于我们读者,在同一个神学教义的章节下,比较不同改教家的神学思想,更容易明瞭比较其异同。以最熟知的“称义”来说,马丁·路德强调在个体身上,坚持圣经宣称了神的应许,释放和安抚信徒。而茨温利则更看重圣经对信徒作出的道德性要求,关注点在人对基督恩典的回应。
在改教后期,加尔文则以“双重恩典”的论述解释“称义”:首先,信徒与基督的合一直接导致个人的“称义”;第二,由于与基督的联合,信徒通过“重生”学效基督。“称义”与“重生”都是信徒通过信心与基督联合的结果。
“我的这本书,是在读了1000本书后写成的”
如前所说,本书的信息量极大,涵盖了哲(神)学、传记、教会史等几个方面。从中似乎可以看出麦格拉思急切地想把所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所得的属灵珍宝全然献出。我记得他的一句话:“我的这本书,是在读了1000本书后写成的。”此话毋庸置疑,感恩这样珍贵的作品、这样真挚的传讲、这样忠心的主的仆人。同时,这优点却也成了这本书的一点点小瑕疵,就是涵盖太过庞大。如果能把这本书分解开,成为一个系列,每个部分应该都能表述和阐明得更细致、更完整。
不过,瑕不掩瑜,正是因为如此,其中缺乏的部分内容,却让我们在其他的作品中收获了:《改教家的神学思想》(蒂莫西·乔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点击阅读:每周书评:改教神学的盛宴——读《改教家的神学思想》/国永)、《基督教神学思想史》(罗杰·奥尔森,上海人民出版社)和《基督教会史》(布鲁斯·雪莱,北京大学出版社,点击阅读:雪莱和他的《基督教会史》)等,恰恰补充了其中的内容。神兴起不同的作者,来造就祂的百姓。正如圣经所说:“(罗8:28)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我们是蒙福的一群!
回想500年前:雾霾中的光明
冬余春始,原本就是北京最好的日子。即使重重的雾霾,在属灵的宝库面前,也算不得什么了。刚刚听说这本书又重版了,想必更为深入和明晰。真想寻来重读,在这个暗淡的却仍有日光射下的午后,温寻着书中记录的几位圣徒先贤的脚踪,回想着500年前那段惊心动魄却有着一张张平静书桌的历史,心中倒像有几分古意似的。
(《宗教改革运动思潮》,阿里斯特·麦格拉思著,蔡锦图、陈佐人译,橡树文字工作室策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亲爱的橡果们!感谢大家陪伴橡树人一路走到今天,一起分享属灵的悦读时光。我们相信,每位橡果在个人的阅读经历中,都会不断迸溅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思考火花。从今天此刻开始,拿起手中的笔,把这些火花记录下来吧!可以是你对橡树书籍的书评,也可以是从某个段落引发的属灵思考,还可以是阅读的字里行间涌流出来的不凡洞见。我们会不定期选择推出橡果们的“果子”,期待看见你的那一枚哦!所以不要犹豫,把写好的文字发给我们吧!我们也会相应提供稿费。咱们橡树家的地址是:oaktree_amos@qq.com。
橡树人时刻在这里恭候橡果们!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进橡树微店购书哦——